时间: 2024-08-06 17:26:40 | 作者: 产品展示
详情 |
---|
2022年12月30日,由团市委联合首都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体育局、市青年联合会、市学生联合会、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北京共青团青春宣讲会暨2022年北京青年榜样发布典礼举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502所蒋俊入选北京青年榜样。
“能够获得2022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荣誉,我感觉非常荣幸。这其实是单位和北京团市委对我前半段工作的认可,但更多的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蒋俊说。“航天科技集团是一个十几万人的大系统,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一线青年代表,我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我的努力,不断帮助身边的航天青年成长成才,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航天队伍,参与航天强国建设。”
2015 年博士毕业后便加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502 所机电技术事业部,从事相关的型号产品研制任务,从工作到现在一晃已经接近 8 年时间。
502 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卫星研制的单位之一,是国内航天器控制和推进技术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机电技术事业部负责星上所有伺服转动类机构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具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支撑卫星平台的稳定运转,如用于航天器姿态控制的动量轮、控制力矩陀螺、磁力矩器等;另一类支撑卫星上载荷的高精指向,如用于实现卫星太阳帆板对日定向和能源传输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用于天线和雷达在轨扫描指向的天线驱动机构、用于空间高速星间链路建立的激光通信指向机构以及用于智能自主在轨操作的空间机械臂等。“我们的产品对于整个卫星系统而言最重要,几乎每一款产品都会影响到整个卫星或有效载荷在轨任务的成败。”蒋俊自豪地表示。
34 岁,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航天科技集团“杰出青年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高精密指向跟踪机构技术、空间机器人技术和空间电刷 - 滑环技术等,作为主管设计师负责了多个型号产品和项目的研制工作。研制出的产品在空间站、北斗导航、遥感成像和空间科学实验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军工类项目数 10 项,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授权专利 6 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青年人才计划等。
蒋俊的岗位是从事航天器伺服转动类机构产品的研制工作,8 年之中,他扎根型号一线,不停地改进革新,实现了从主管设计师到主任设计师的跨越。他围绕空间机电产品“极致跟瞄、在轨维护和长寿命”三大问题,攻克了大型结构 3D 打印、光电信号复合传输等多项关键技术。在此过程中,蒋俊总结了三个主要的收获:
“第一个方面的收获是能力上的提升。从刚毕业的一名高校学术青年,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航天青年骨干。虽然我硕士和博士都是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由于研究方向的原因,硕士和博士期间并未接触太多航天相关的研究,所以刚入职时完全是一名航天门外汉。入职后,从最开始的空间机械臂到后来的激光通信指向机构和空间站的导电环磨屑试验装置,再到某卫星光学伺服转台,可以说 8 年时间一直扎根一线设计师队伍,一直在从事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也一直在实现新产品和新技术从 0到 1 的突破。正是因为承担了一系列国 家重大工程任务,我的能力才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第二个方面的收获是思想上的提升。严谨和有担当是我们每个航天人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我在思想上最大的收获。
“航天的工作里只有功劳,没有苦劳,我们的目标是要确保成功,是要保证国家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所以严谨的工 作作风是我们工作的必须。例如,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里有这么一句‘做事有依据、做事按依据、做事留记录’,这能够说是深入每个人心中的质量警句。严谨的另一方面体现在遇到事情不浅尝辄止,而是深挖一锹、刨根问底,确保技术见底。我刚参加工作时就经常会被我的领导问到无言以对,做事经不起推敲,但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遇事刨根问底似乎慢慢的变成了我工作的一种习惯。航天人另外一个特点是遇事不推诿,敢担当。航天特有的一种文化就是遇上问题后,要经历‘定位、分析、复现、改进、举一反三’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往往会长达好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过程很艰难且痛苦,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员的快速成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人推诿责任,更不会有任何人退缩,大家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协同处理问题。也正是这样的团队氛围和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航天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
“第三个方面的收获是心态上的成长。航天是一个高强高压的职业,做航天就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要实际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我的心态也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入职 3 年左右的时候,蒋俊正式接手第一个型号产品研制。由于是第一次负责正样型号产品的研制,缺乏设计经验,在设计之初忽略了某些关键特性对后续产品装调和测试带来的难度。以至于在某个关键组件灌胶过后,发现该组件无法拆卸。一旦解决不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会造成上百万成本的组件报废。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部门所有领导和专家同事一齐上阵,大家周末几天都在单位,集思广益想解决措施,“我们大家一起抱着加热后滚烫的导电环使出全身的劲儿,喊 1、2、3..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找到了拆卸方法。”
在后来的工作中,蒋俊更是越来越体会到:502 所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平时我们内部可以为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分上下级,可以吵到面红耳赤;但一旦产品遇上问题,502 所会有很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站出来。502 所可以集全所之力,处理问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后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始终坚信,我身后有 502 所强大的技术团队支撑,也 正是 502 所这样的平台给了我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担当。”
2021 年,蒋俊和同事在地面产品研制的过程中又碰见了一个“硬骨头”,他们要解决一个当时在整个世界空间机构学领域共性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作为产品设计师,蒋俊每天除了调研国内外技术外,就是找内外部专家,寻找新的方案。那段时间内,大家形成了一种工作机制——每天晚上下班后,召集部门内部专家讨论解决思路,第二天白天着手设计,晚上再就白天设计的具体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就这样前前后后设计过不下 10 种方案,但都逐一被否定了。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操作师傅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蒋俊根据思路很快绘制出方案原理图,并请部门内专家和外协厂家共同评估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经过试验,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也最终应用到型号产品上。这件事让蒋俊明白了,“再困难都别轻言放弃,也许再坚持一下,前面就是曙光。”
2016年,实践十七号卫星空间7自由度机械臂(国内首台高轨道灵巧操控机械臂)
在自己的努力和这样一个强大、团结的集体中,蒋俊不仅自身迅速成长,还带领团队成长。2022 年 8 月起,他开始担任部门的设计部副主任,分管型号产品设计和新研发技术工作,围绕“产品化、模块化和低成本化”的理念,做到提前介入、提前沟通、提前采购。不到半年时间,设计师设计效率提升 40%、产品成本降低 30%,确保了各类空间机电产品的保质保量交付。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迈进,人才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502 所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近年来,502 所建立了 “4+1”结构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从组织层面助力人才的成长。
作为一名“准 90 后”主任设计师,蒋俊继承了502 所的优良传统,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设计师或研发师,他会“因材施教”带领团队成员。“对于年轻设计师或研发师,最重要的是辅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和成长轨迹的规划。在技术和技能方面,授之以 渔;在个人成长方面,利用组织的力量助力他们快速成长成才。对于资深设计师,要学会与他们共事,不要一味地去安排工作,而是需要做到站在他们的角度,换位思考,多发挥他们的专家作用,多吸收他们宝贵的经验,将他们个人的经验转化为组织的经验,帮助年轻队伍快速成长,顺利实现新老交替。”蒋俊如是说。
Q在你的求学和事业路上,有父母给的建议吗?还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是从小立志投身航天事业吗?
A在求学和事业道路上,父母并没有给我太多的人生建议。但他们却尽他们所能在背后支持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记得我上初高中的时候,母亲给我的几句教诲对我后来的影响非常大,第一句话是:做任何事情,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你永远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第二句话是:光有好的态度还不行,还要关注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第三句话是:当你觉得压力大、运气不好时,不要怨天尤人,放慢脚步、放平心态,一切很快就会好起来。这三句话对我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让我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
其实一直到大学毕业,我对航天的认识还几乎为零。因为硕士和博士是在北航念的,所以从那时开始,才慢慢对航天有了些许了解。毕业后也是机缘巧合下才来到五院 502 所。工作后,随着对航天了解的不断深入,自己也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因为我们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地体会成就感和荣誉感。现在我越来越认为航天是一份能够让人干一辈子的事业。
A从我们所走出去的杨孟飞院士算是偶像吧。杨孟飞院士是嫦娥五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获得过全国道德模范,上过两次春晚,但为人特别低调,平时在五院大院里看到他,衣着非常简朴,就跟一名普通的设计师一样。但他能从 502 所一个单机产品研制部门 走出去,干到一个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斗志。杨院士对型号每个环节的质量都要求极高,“技术要吃透、产品要见底、过程要受控”是杨院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团队中流传着一句笑谈——如果谁能够经得住杨院士“七个为什么”的“灵魂”盘问,那就过关了。正是他这种对航天的敬畏之心,确保嫦娥五号的圆满成功。
另外,我也挺崇拜我身边的一些领导和专家,他们遇事能够做到处变不惊,处事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
A502 所是技术立所,管理强所。航天任务发展也面临新形势,任务量增加幅度大、技术难度高、时间进度紧、成本控制要求高。我现在作为部门的设计部副主任,同时要负责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制,也要负责人才教育培训、带领团队形成合力,通过管理手段,优化岗位分工和研制流程,提升效率和质量。我觉得对于技术和管理能力,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02 所是航天事业主力军,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我愿意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A从航天事业起步之初,一大批在国外 享受优厚待遇的中青年科学家突破重重阻碍,怀着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回到祖国,白手起家建设我国的航天事业。在航天事业发展的 67 年中,爱国熔铸在每一个航天人的血脉中,成为一代代航天人不变的红色印记。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不忘初心,坚定爱国情怀,努力工作、积极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把爱国报国的斗志投入到祖国发展的事业中,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56 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作为当时四项紧急措施之一,502 所成立,原名是中科院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可以说,以航天事业为载体的科学家精神是 502 所的传家宝。我觉得 502 所是对于“德先生”和“赛先生”践行比较好的单位,技术民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 又是成功法宝。502 所在技术面前人人平等,与是不是领导无关,与岗位高低无关。在方案设计和选取时,广泛吸收所有设计师的意见,给出最优解。对于青年设计师的意见,只要是对的,领导和老总都非常支持。“求实求是”这几个字是所训,502所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充足表现了我们科学民主的态度。
A1921 年中国成立,东方巨龙开始觉醒,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再次来到历史的转折点。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是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使命。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更应该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用切切实实的行动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而作为新时代的航天青年,我们是不断开创航天事业新局面,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我们更应该具有国家担当和家国情怀,充分继承老一辈航天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航天精神 ,面向星辰、脚踏实地,用不懈的奋斗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Q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好奇从未停止,仅在文学影视方面就不乏太空领域的佳作。你会看太空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电影吗?能不能提几部你印象非常深刻的?这些作品在你看来真实性如何?
A文学作品方面推荐李鸣生写的《走出地球村》——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秘密。这是讲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如何上天的故事。讲述了当时老一辈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历时 12年,最终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故事非常写实,推荐一看。
航天题材的电影推荐陈坤主演的《钱学森》,它讲述了钱老在特殊历时条件下,从归国到“两弹一星”研制的艰难历程,全片大气磅礴,振奋人心。
A现在工作之余没什么特殊的兴趣爱好,主要是陪陪孩子,陪陪家人,因为平时加班比较多,对他们的关心太少了。